引用自:http://www.wretch.cc/blog/chihwei12/17863900

 

 

吳維緯--劇場是,妳想像什麼他就是什麼。

侯莞亭/訪談、撰稿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碩士。曾任華岡藝校影劇系兼任講師,現為劇場演員、舞台監督。劇場演出代表作品包括:賴聲川導演《如夢之夢》、徐堰鈴導演《踏青去》、《三姐妹》、Baboo導演《百年孤寂》等,表現突出,深具魅力。近年演出作品:《踏青去》 (女節)、《K》〈誠品戲劇節〉、《麥可傑可森》〈3M劇團〉。

還沒真正見到吳維緯之前,就先在網路上找到了許多書寫她的文章。寫她的,有身邊的朋友、有劇場工作者、有劇場觀眾,但是對於吳維緯,卻都描繪出極度類似的形象—她是個標準的工作狂,永遠會想辦法把自己的時間填得滿滿的,永遠在想辦法替大家解決問題、永遠精力充沛。

見到維緯後,發現她真的完全是個十足充滿能量的女孩。當問及戲劇這條路上曾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讓她感到無力、低潮過時,她努力思考了十五秒才搖搖頭說好像沒有耶。「挫折都是動力,事實上我會想,『好險』有這些問題,才讓我們注意到當下的缺失,還來得及彌補」她笑瞇瞇地說。

天性活潑的維緯,從小在從眷村長大。她說,從小時候開始,無論是考試或者比賽她一向都是以平常心看待,每一件事情對她而言都是很新鮮、富有挑戰性的,幾乎從來不會緊張。大學會考上戲劇系是因為陪朋友考,上了也就乾脆念了。真正考進北藝大戲劇系之後,才發現以前以為戲劇系就只是學演戲,其實錯了。戲劇系的必修課像是大雜燴,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碰一點,感覺大學簡直比高中還要痛苦。站在劇場浩瀚而摸不著邊的世界之前,維緯思考著該把自己的定位放在哪裡。「什麼樣的位置可以看到劇場的全貌?什麼樣的工作可以是個執行者也可以是個觀察者?我腦中浮現的答案就是舞台監督。」從大學時代,她就積極地參與校外劇團演出、接案子、跑一個又一個的劇團、演出、巡迴不斷累積經驗。「舞台監督的角色像是個橋樑,要掌握作品的節奏。和不同的戲劇合作,就要調整不同的呼吸。而從寫實到抽象的劇碼我都曾合作過。不過也更要感謝當時大家不怕死地把作品交給我,哈哈。」她亮著眼睛說,「我腦子裡像是有一張看不見的表格,每經歷一種體驗,就在那個格子上打一個勾,代表我又多了一個credit,所以遇到各種挑戰要去對抗我都覺得是很棒的事情。」

大三升大四,維緯打算準備托福出國唸書,但當時剛好有一個大陸劇團在找舞監,找到了維緯。一方面不想放棄這個難得的合作機會,但是去了就會錯過自己那年留學申請的機會,不想為此而落得自己的生涯、戲劇經驗兩頭空的她,就這樣開始準備了研究所考試。「我一直都不希望因為自己是個北藝大的學生就因此而滿足了。像是文化大學、台藝大,這些學校的資源沒有北藝大這麼好,但反而因為這樣學生比較積極、努力開發自己的資源。所以我不斷地尋找下一個目標」。她提到,每年有這麼多的戲劇系畢業生,要如何從七、八百人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能夠繼續這個行業的人,都得靠自己的努力。而像是千手觀音的維緯,總是同時進行著好幾件事,並且讓每一件平行發展中的事都在她對於節奏高度的掌控中有了完美的契合。研究所畢業後,原本就要離開戲劇這個圈子到德國去接下媽媽的貿易生意的她,和家裡長談過後,決定留下來,和友人共同創立一家結合劇場、表演、策展的多面向公司。媽媽告訴她,既然這樣就去試試看自己想要做的吧,如果真的想回頭再回頭。維緯笑著說,家裡的確是很開明,但其實這樣壓力也很大!像在剛創業的初期,就常常接到媽媽的電話「妳們做的要死要活也沒回饋,我們打幾通電話就十幾萬元了,這樣能撐下去嗎?」每次都會被這樣的話激到的吳維緯,一次又一次試圖說服媽媽藝術也是有價值的,解釋她們正在作的事情,而她自己在面對藝術的經營管理時,也努力用貿易的思維去想像如何打造一個更好的藝術環境。

維緯說,台灣的劇場比較手工業,好處是劇場人之間有情感、有彈性的空間,壞處是浪費人力、不容易被統合、沒有系統。國外對於舞台是尊重的,從演員到技術人員都被視為專業的團隊而敬重,甚至連舞台監督都是有公會的。而台灣雖然勉強有技術劇場協會,但是功能性不強,劇場工作者的薪資極度不穩定也不合理,更是造成生活上的問題。「所以我們目前有在協助劇場工作者們爭取固定性的薪資標,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制度,讓能發光的人慢慢發光。」。維緯說,目前公司參與了許多大小型活動的演出製作,而他們的夢想是有朝一日能從下游的表演團體到成為上游的策展單位,並且能夠比目前的公關公司、大型策展單位更能夠有效益的運用資源。

「劇場永遠都沒有固定的模式,也不一定是順著時代潮流的。劇場是,妳想像什麼他就是什麼。從文本的紙上躍然而成為立體的演出,這就是劇場最吸引人的地方」,吳維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io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