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用自:http://www.eng.fju.edu.tw/iacd_2000S/drama_us_taiwan/post/nights.htm

II. 大衛.馬密之Oleanna
A. 以戲劇語言作為動作與行動—
1. 語言暴力。
2. 片段的語言(elliptical dialogue)。
3. 藉由相關話題,烘托一存在一主線中(through-line) 的主題。
4. spartan stage—焦點與角色上,舞台佈置簡單。
5. 簡短與簡單語言的力量。
6. 日常語言的藝術性(Barnet 985)—日常語言中所具有的暗示性、節奏與韻腳、重複性使日常語言具詩的特質。
7. 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無能與語言的模菱兩可。
8. 電話聲與講電話的煩擾與介入。



B. 師生關係—最直接的權力關係的探討
1. 反省作為師長者視為己有的詢問權、測試權、懲誡權的問題。

2. 個人能力、公平、喜好等議題在此種關係下的尷尬。

3. 師生權力關係
i. 在教育機制下首先要確立的目標即是經由『溝通過程』(communication process)『控制手段』(control device)確立『師生關係』的體制(Hubert-Leibler 71)。
ii. 教師有絕對且主動的權力發言—教師有領導權, “[T]he teacher does not primarily tell the student what to do, but rather tell them how to do a certain task”。
iii. 達成專業論述的兩種模式(Professional Discourse)—自主式(autonomous)與互動式(interactive)(72)
a. 自主式—教師採取『教』者的姿態,不另採納其他意見,以此直接讓學生服從其權威。
b. 互動式—以發問的方式『引導』出答案,或以發問的方式評估學生能力以確定教師權威。
iv. 封閉的教育系統內的獎懲。
v. 年齡的差距所造成的權威(73),倚老賣老,統治欲的滿足。
vi. 心理層面的親密感的需求。
vii. 教師對學生的恐懼—失去統馭權與為自己樹敵。(79)



C. 探試男性與女性對相同經驗的兩極看法。



D. 對比與對稱的結構
1. 『二角戲』—一男一女、一師一生、一強一弱。
2. 第一幕以教師John處於有力/利的地位,具有『發言權』,Carol則處於弱勢,無言。而第二幕彼此地位互換。
3. 語言暴力與行為暴力。



E. 曖昧與神秘性—真相的發堀
1. 轉變—Carol的態度與語言能力的改變。
2. 不說明每一幕間的改變。
3. 曖昧與神秘的劇終。



F. 問題討論
1. 你是否覺得在整部劇中,總是和其中一個角色站在同一陣線上?或是對某個角色的同情有所轉變?
2. 試著討論Carol與John對教育的看法,特別是第二幕中二人對教育的討論。 
3. 試討論「電話」在劇中的功能以及幾次電話內容的關係。
4. 雖然第三幕占了大多時間的優勢,但結局時她瑟縮在一角,口中說著 “That’s right”,你認為結局是否神秘不清?你喜歡結局嗎?
5. 試討論由Samuel Butler小說中引述的引言與劇本間的關係。
6. “Oleanna”從未在劇中提起,劇本開始時所引用的民歌詞如下“Oh, to be in Oleanna, That’s where I would rather be. Than be bound in Norway And drag the chain of slavery.” 另一段則是 “So if you’d like a happy life, To Oleanna you must go, The poorest man from the old country Becomes a king in a year or so.” 就我們所知Oleanna是個夢中國度,而也是十九世紀挪威裔美國人的烏托邦社區之名,根據這些訊息,你對標題有何看法?(Barnet 10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io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